何况,雁奴如今已经大了,和李信又不一样。
雁奴又不是四岁以内的幼童,他都七岁了,如今还需要有姬妾养他在膝下吗?
这是父王和他说的,父王不让他和任何人说,包括杏娘。但他和杏娘这等交情,若是一直瞒着的话,他怕日后杏娘从别处得知实情,反而怪他不告之罪。
所以,憋了没几日,雁奴实在憋不下去了。
“父王亲口和我说的,我没胡说。”雁奴左右望了望,见此刻帐内无外人,他就又道,“那日皇祖父叫我去了他跟前,问我喜不喜欢你,我说我非常非常喜欢。皇祖父就高兴的笑了,他就和父王说依父王的意思办。”
“我当时没懂,事后父王就告诉我皇祖父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之前徐国公说,太子若是疼她,必会给她一个正五品承徽之上的名分,她当时并未在意,如今想来,徐国公倒是说的没错。
承徽再往上,便就是正四品的良媛和正三品的良娣了。
如今她只是徐家义女的身份,她不敢去奢望良娣之位。所以,若是她没猜错,应该就是正四品的良媛了。
徐杏再问雁奴,雁奴知道的不多,他也说不出什么来了。
春猎结束后不久,宫里来了旨意,是册徐杏为东宫正四品良媛的旨意。
作者有话要说:虽然太子后院没几个女人,但还是贴一下东宫姬妾的品阶和人数吧:
【参考唐制】:
太子妃1人-从一品
太子良娣2人-正三品
太子良媛6人-正四品
太子承徽10人-正五品
太子昭训10人-正七品
太子奉仪24人-正九品
另外,这本不是后宫文哈,主要讲的是男女主的故事,所以不会有大篇幅的后宫女人间的争斗~
第55章 第55朵杏花
东宫纳妾,虽然太子不好亲自来接。不过,却也是派了仪仗过来的。
太子亲自择了个黄道吉日,婚期安排在五月,给了徐家一个月时间准备和筹办婚事。
正四品东宫良媛的位份给一个义女,于徐家来说,还是十分体面的。所以,徐公夫妇二人准备婚礼,自当又比当初徐妙莲嫁入秦王府时隆重许多。
打从宫里的圣旨下落到徐家后,这些日子,徐家上上下下都在忙这事。
徐杏倒十分淡定,只还如从前一样,该看书看书,该吃饭吃饭。
一个月的时间过起来也快,转瞬即逝。就这样,在身边人的忙忙碌碌中,徐杏很快就等到了自己出阁的日子。
谈不上高兴还是不高兴,没有心驰神往的那种期盼,但也不排斥吧。
倒是在日子临近时,心里会有点畏惧。
根本不需要徐夫人教她,她早知道了新婚之夜会做什么。当年还在风月楼时,楼里的妈妈拿过很多书给她看过。
初看时面红耳赤,但看的次数多了,也就渐渐能接受了。
只是,两辈子加一起,她也没有过实战经验。而她和太子的初婚之夜想必是要行夫妾之礼的,所以,想着这个,倒会有些紧张。
出阁前夜,徐夫人照例过来说了体己话,徐夫人虽然说的含蓄,但徐杏是听得懂她的意思的。
徐杏这会儿不太想听这些,就说:“阿娘不必说了,我都懂。从前在风月楼时,楼里妈妈有教过。”
徐夫人闻声一愣,她似乎都要忘了这个女儿之前是在烟花之地长大的了。
于是徐夫人脸色严肃了几分,用非常认真的表情望着女儿,叮嘱说:“如今你是太子姬妾,一言一行都得谨慎。若是日后太子问起来,你定要说你是我娘家外甥女,打小是在乡下长大的。太子若细问,你就含糊过去。记住了吗?”
徐杏却觉得徐夫人这会儿过于严肃的样子有些可笑,她怕是怎么都不会想到,太子若不是早把她老底摸得个一清二楚,当初根本不会让雁奴和她走得近。
只不过,这些话她也犯不着和徐夫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