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页(1 / 2)

这是何等充满威胁的讯号!

瞅了一眼神色激愤的众多百姓,郭典毫不怀疑这其中定然有太平道的眼线,为了尽可能地挫伤张角乃至太平道的元气,他已经决定不打算再拖延下去。

“众县兵听令!”郭典放开嗓门大喝一声,竟盖过了满街百姓沸闹的嘈杂声:“本守授予你等缉拿太平道妖人之权,但凡头裹黄巾者……缉捕!若有反抗者……杀!”

郭典那咬着牙吐出的一个杀字,不但震住了那些县兵,就连那些方才还吵闹纷纷的百姓们,亦是目瞪口呆。

“大人,当真非要这样么?县里县邻的……”郭典身后的佐官瞅了一眼表情呆滞的众县兵,悄声对郭典说道。要知道县兵可不同于正规军,他们大多都是出身于本地的儿郎子弟,要他们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县邻举刀,不得不说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更别说那些百姓们当中说不定还有他们的亲戚家眷。

“闭嘴!”郭典沉声喝断了佐官的话,大声喝道,“此乃天子诏令,谁敢不从?!”说着,他凶狠地扫视了一眼脸露难色、面面相觑的众县兵,怒声骂道,“尔等皆欲为太平妖道殉葬耶?!”

听闻此言,众县兵浑身一震。要知道此番既然是当今天子的诏令,他们若是不从,那就是欺君枉令之罪,若是再被太平道牵扯上一条叛国谋反之罪,那可就是诛六族的大罪了。

而周围的百姓们亦被郭典这番恐吓的话给吓住了,一时间内整条主街道竟是鸦雀无声。

“动手——!”

伴随着郭典一声令喝,那上千县兵蜂拥散开,提着兵器涌入了那些尚呆若木鸡的百姓人群当中。不过因为毕竟是本地县邻,那些县兵们并没有像郭典所说的那样大开杀戒,几乎就是将面前那些百姓脑袋上的黄巾扯下就算完事,哪怕是一些出手反抗的,也不过是被县兵用刀背或敲晕或制服,然后摘掉头上的黄巾而已。

而对此,郭典只装作没看到。想想也是,要知道他亦是受到当地百姓推崇敬爱的太守,又岂会真的狠下心来对治下的百姓大开杀戒呢?之前说得那么严厉,那样斩钉截铁,只不过是为了显示他要按照天子诏令对太平道动武的决心而已,让更多的百姓们会为了爱惜自己性命而与太平道撇清关系。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郭典宁可此时背负骂名,也不希望钜鹿百姓因为一些模棱两可的话,继续与太平道牵扯不清,以至于死伤大片。

不得不说,这位钜鹿太守郭典大人也算是用心良苦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准确估计出大贤良师张角以及太平道在此间百姓们心目中的地位。

一时间,整条主街道鸡飞狗跳、不得安生,尽管并没有出现多少死伤,但是郭典的这个举动,却给了张煌一个莫大的警示。

“走!”

拉起蔡琰的手,张煌迅速离开了这片是非之地。眼下的他,急着要找到见到大贤良师张角的门路,通知他朝廷已全面对他太平道展开征剿的事。

第一百三十四章 难解之谜

在碰巧远远地见过了那位钜鹿郡太守郭典之后,张煌心中对于立马联络到太平道、最好是大贤良师张角本人的念头变得尤为迫切。他说不清这是因为什么,可能是潜意识中对郭典产生了忌惮,断定此人恐怕会成为太平道的劲敌之一。

但是让张煌更为着急的是,在紧接着的几日里,他发现平日里在钜鹿境内随处可见的头裹黄巾的那帮人,此时仿佛都消失了,再没有露头。

“看来太平道内部还是有能人的,听闻太守郭典公然拿他们开刀问罪的消息,立马便隐藏起来了……如此看来,就算马元义的口讯没能及时送至,想来太平道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

可能是见张煌满脸忧愁之色,蔡琰在旁小心地宽慰道。

“话,可不是那么说的……”

张煌闻言长长叹了口气,他当然清楚两军交锋谁若是占据先机谁便占尽上风的道理。假如这场无法避免的太平道动乱由朝廷率先出击,那么理所当然地,本来就不占据什么优势的太平道黄巾军,恐怕就真要像历史中记载的那样,如绚丽的烟火,一闪即逝,刨除造就了像孙坚、曹操、刘备、袁绍、袁术、董卓等各地方豪强以打着围剿黄巾的名义迅速扩大麾下的私人势力,太平道什么都没能改变。说得好听是扭转了大汉朝中央强而地方弱的局面,或者说是动摇了大汉朝的根基,可实际上呢?当后来天下十余支地方诸侯因为权力与地位而相互厮杀、攻伐时,太平道一心想要改变的目标,即寻常的百姓,他们的日子甚至还不如之前。

毫不夸张地说,领袖张角所领导的太平道,非但没能完成他们的夙愿,反而将全天下的百姓推入了军阀混战的火坑。相信历史中这时张角若不是早已病故,恐怕他会万分后悔自己所作出的决定。而这,恰恰也是张煌所不希望看到的。

自打告别义父张解下山匡扶天下以来,张煌见过太多太多的人间惨剧,他真的不希望再有什么灾难降临到那些朴实而坚韧的穷苦百姓身上。

或许就连张煌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在踏足过雒阳之后,他对世间事物的看法,已渐渐趋同于太平道。若是用一句大逆不道的话来概括,张煌或许也希望着这个国家能改朝换代,至少改头换面,只不过他暂时还未想明白如何真正去实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