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页(1 / 2)

当然不是浪费,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可以提高国家经济水平的地方去。包括了研究经费、修路经费、娱乐经费和商业改造经费等。同时表示,会按照明年的税收情况,进一步调整。

“这玩意可没办法刊印啊!”方云苦笑到。

“戏某只是在工作而已,再说到了戏某这个身份,是否著书立说,已经无关紧要。”戏志才笑了笑,对方云的话不以为然。

也是,好歹也是总理,名义上两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位置再不断著书立说,提高名望什么的,搞不好君主都要怀疑他的居心了。

“那好,我回头看看别人怎么看待,若是没什么问题就实施好了!”方云点了点头。

方云这边的行政效率的确很不错,第二天群臣就开始讨论,然后甚至推演其对国家经济起到的各种效果。显然他们在卖弄自己阅读理解能力,不过谁让最初挑起者是方云,而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在读书工作之余,多关心关心经济方面的事情也不错。

由于这份文件并未是保密文件,自然也随着有心人流传了出去,不多时就到了各个诸侯手中。这个时候,就算是方云想要回收,也是不可能了。

索性不是每个人都有他这样的经济理念,这也注定了别人就算得到文件,也不可能比得上他这里经济的发展速度。

而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国库里的钱,都给花光出去!

还有,在花光的同时提升治下的经济情况,进而通过税收等回收更多的钱回来!

第466章 顺势办报纸

商人是什么,或许这个时代的人多少都有点概念。

但商业为什么赚钱,还有商人赚钱对国家有什么意义。甚至于国家如何管理这些商人什么的,几乎没什么人考虑过。这在很多朝代,其实是一种忌讳。

首先,历朝历代朝廷对商人的压制一直很厉害,甚至有商人家庭不许为官的情况。在公开场合讨论商业,讨论商人,最好带着几分鄙视的语气,否则凸显不出自己的‘清高’。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大商人背后必然是世家,而世家直接占据了朝廷的主要份额。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赚了那是官家的钱,亏了那是他们自己的钱。

所以自然是不留余力的上谏不要‘与民争利’。实则何为民,方云只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百姓似乎不是民,而是公卿士族,一般的百姓大部分有名无姓。

明末更是到达巅峰,商税几乎是可有可无的级别,一个国家全靠农税维持……居然能够维持那么多年,也算是奇迹了。

别的朝代有没有类似的书籍不知道,反正方云知道的历史里面,似乎关于商业的书籍,似乎就两本,一个是《管子》,一个则是汉朝的《盐铁论》。

实际上后者并非真正的商业书籍,而是关于战略物资专营的辩论文,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唯一的作用就是导致后世的盐价不断上涨,百姓几乎吃不上官盐……

前者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商业书,商业只是全书的一部分,篇幅也比较少。

换言之,在春秋战国之后,关于商业的书籍几乎没有。倒是有不少农桑,或者工业方面的著作,比如《四民月令》、《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

方云不希望自己之后,国家又走回依靠农业税来过日子的情况,所以引导社会舆论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开阔下属的眼光,把商业直接摆到明处讨论。甚至于,他陆续还会颁布《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确保发明者的利益。

191年末,在年终宴会的疯狂之后,方云之下又迎来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疯狂。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刘辩在方云教导了一番这方面的知识后,也开始对经济有了兴趣,在他和方云的引领下,自然形成了一股风潮。

毕竟,当某人打破一个陶碗,居然可以带动一条产业链这种结论出现后,谁不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