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页(1 / 2)

那陈光远被呛了这么一句,脸色也是有些涨的通红,赵东云今天发火他也是有所预料的,这进攻通州已经有五六天时间了,但是除了一开始打的还算顺利外,后面几天就是陷入了僵持作战,陈光远两天前亲自指挥第五协发起了一场进攻,但是很快就是被打退。

这种情况下,陈光远就采取了更加保守的策略,让部队挖战壕,慢慢一点点推进,但是这样伤亡固然小了,但是所需要的时间却是太多。

这种情况下,赵东云对他有所不满也是正常的。

不过这个时候赵东云也没有对陈光远继续批判什么了,有些话说一遍就够了,如果陈光远还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那么陈光远也就没有第二次的机会了。

苏系说大不大,说小也不说,下头一大堆年轻有为的军官们苦巴巴盯着这些协统、统制的位置呢!

你陈光远如果发挥不出色,那么赵东云就会毫不犹豫的把他撤换下来,换上一个能让他获得胜利的将领。

此时他转过身来,然后对方壁永道:“参谋长,你有什么看法!”

方壁永道:“通州之前虽然地形一般,但是第六镇之前却是在这边构筑了大半个月的防御工事,这些工事固然不能和日俄站时期的辽阳防线相提并论,但是也不可小视,这直接发起正面进攻的话,恐怕是要遭遇极大的伤亡,如果要进攻肯定是要绕过这些地方的。”

说到这里,他转身指了指一名年约二十七八岁,佩戴者协参领军衔的军官道:“杨科长之前提出了一个作战方案,或许能够给司令一些参考!”

赵东云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个方壁永是在给这个年轻人机会,当年段祺瑞就是这么向袁世凯举荐他的!当即就是看了过去:“哦,杨德明是吧,这段时间过的可好?”

这个人就是数年前袁世凯选送的多名精英学子里唯一考上柏林军事学院的那名学子,乃是北洋体系甚至国内里继赵东云之后,第二个就读柏林军事学院的学生,而继他之后,这几年来,北洋体系里又有四人成功考入该校,不过另外四人目前都没毕业回国,这杨德明也是今年下半年刚回国。

因为有着赵东云的成功经历在,让袁世凯对他期望甚大,他刚回国就被授予协参领的军衔,然后进入北洋军官学校担任教官,按照赵东云当年的晋升路子,如果他在担任教官的日子里表现出来应该有的军事才华,那么他很快就能够一步登天,直接担任某一标统带。

这不快不行啊,袁世凯当年为了能够培养出几个真正的军事名校出身的人才来,这几年可是花了不少钱,比如杨德明在德国的数年求学生涯,花了北洋至少三千英镑,这花了大价钱才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重要就是对不住自己的钱袋子!

但是好景不长,袁世凯刚死呢,杨德明的军事生涯立马就岌岌可危了,为什么?

因为他不仅仅是留德学生,而更关键的是赵东云的名副其实,而且还是唯一的同校后辈,不用别人说,他自己都感觉自己脑门上刻着苏系这两个字。

于是乎他一咬牙,就和很多其他少壮派以及苏系军官们那样,直接跑到锦州去投靠赵东云了。

对于这样的人才来投靠,赵东云还有什么话好说的,当然是立即重用了,他也不学袁世凯先让他去军校里磨砺什么的,而是直接一挥手,就是给了他一个参谋处作战科科长的位置。

如果他能够体现出应该有的才华,赵东云是打算着不用多久就让他到部队带一个标的,如果他还能再体现出对自己的忠诚,那么赵东云不介意继续推他上位到一镇统制。

所以这个杨德明,尽管今年刚回国,但是他的人生前途已经是红的发紫,只要不出差错,只要他能够体现出一名柏林军事学院毕业生该有的素质,那么不用几年他就能够成长起来。

此时,赵东云也是有些好奇,这个杨德明能有什么办法解决目前的困局!

杨德明看起来有些紧张,毕竟在这么多前辈大佬面前单独会话提出作战方案,有压力也是正常的,只见他上前两步道:“回学长的话,我一切都还好!”

众人对他的这句“学长”很有怨念,因为大家一个个都是叫着司令或者大人,少数几个年轻一辈,上过赵东云进修班的,顶多也就不要脸皮喊一声“老师”,但是能够称呼赵东云为学长的,暂时来说也就只有这个杨德明了。

不过杨德明也没有管其他人的心思,而是接着继续道:“目前我军在通州一线采取正面进攻,面对第六镇的工事遭到一定阻拦是肯定的,而从日俄战争时期的经验以及我军前段时间和第六镇交战的部分战例来看,哪怕是我军素质和装备超过第六镇,但是正面进攻的难度依旧非常大!

依照职部的看法就是,留下一协在通州牵制进攻,而后抽调一协北上,绕过通州从西北方向挺进,这样即便对方也分兵来拦截,但是敌军也无事先构筑好的工事可用,进攻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

同时也可以派遣骑兵部队游走北部,彻底把京师给封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