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最初是一个艺人的属性,不是身份。
从柯震毒开始以国民度和高热话题度为原始标准,李一峰以新媒体指数丰富了流量定义。
直白一点来说,流量就是话题度,这些艺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关注,带来热度。
所以,这些人也被叫做流量明星。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流量小生、流量小花们,能够为投资人,带来什么呢?
这个事情,要从很多个角度去分析。
以电影产业为例,流量明星当道这事,有点像当年的天价月饼。
生产、销售月饼的厂商,不考究月饼本身的口感和质量,而在月饼的包装上大下功夫,炒作月饼包装的所谓收藏价值,最贵的月饼甚至炒到了几万块钱一盒,但它们的口味跟几块钱的差别其实并不大。
这造成了月饼市场短暂的繁荣,但人们过中秋节的时候并不需要紫檀木的月饼盒子。
市场需求渐渐疲软,政府也加强了监管,大约一到两年之后,天价月饼就基本绝迹了。
也许还剩下一小部分,作为工艺品或者奢侈品出售,但再想像当年那样火爆,已经不可能了。其实流量艺术家造成的经济现象,与天价月饼差不多。
演员的颜值和知名度只是影视作品的外层包装,观众真正需要的是艺术片深邃的意境,以及商业片精彩的故事,这些都需要包括演员在内的各种职能部门去深入的打磨自己的技能。
就像人们吃月饼的时候,或许会关心它的包装是否精美,但并不会因为它的包装精美而觉得它更好吃。
影视作品说到底是商品,商品当然需要包装和宣传。但如果包装的价格大于商品本身,宣传造势又言过其实,这就违背了商业的道德伦理。
人们并不需要比商品本身更贵的包装。卖给人们一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涸泽而渔的行为——骗取消费者的信任,捞到一笔块钱,同时败坏自己的口碑。
这种事情在很多年后,赵浮生看到过很多例子。
尤其是那些电视台的综艺节目,节目上都是这个套路。
甚至于,从现在开始五年之后,没有人会否认流量明星的影响力,依靠流量明星确实能够获得超出预期的利益,不管表现在市场声量还是实实在在的票房转化上。
五年之后年上映的《致青春》创下七个亿票房,开启了华夏电影市场“大i+流量明星”的流行风潮,粉丝的钱似乎格外好赚。
同年,由小四执导、大幂幂主演的《小时代》,以两千三百万成本撬动了近五亿亿票房,投资回报率更是“一本万利”。
市场顿时陷入了一片狂欢当中。
赵浮生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只是没想到,这才零八年,叶敬居然就已经开始琢磨要推出流量明星了。
“超前?”
很明显,赵浮生的话,让叶敬有些诧异,他并不能够理解赵浮生的意思。
赵浮生呵呵一笑,开口解释道:“你觉得,如果培养出一个你说的那种明星,对我们的电影票房,有益处么?”
“当然有了。”